栏目分类
新闻动态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6:10 点击次数:195
1961年12月18日凌晨,印度军队以压倒性优势向葡属果阿发起进攻。
4.5万士兵、装甲旅和舰队如潮水般涌向这片葡萄牙经营了400年的殖民地。
而另一侧,不到4000名葡军蜷缩在老旧工事中,手中握着美国提供的过时武器,却始终等不到北约的一兵一卒。
这场仅持续48小时的战争,不仅让葡萄牙殖民帝国最后的遮羞布彻底撕裂,更让北约的“集体防御”神话沦为笑谈。
作为北约创始成员国,葡萄牙曾坚信《北大西洋公约》第五条是护身符——盟友的武装支援本该在受袭时即刻抵达。
然而当印度军队的铁蹄踏碎果阿时,北约的沉默震耳欲聋,美国的军事援助协议成了废纸,连一纸谴责声明都吝啬给出。
这绝非孤例。 2022年北溪管道爆炸事件中,北约再次展现了它的“选择性失明”。
当证据指向乌克兰与北约成员国存在隐秘关联时,联盟既未启动集体防御条款,也未公开调查细节。
瑞典和丹麦匆匆结束调查,德国拒绝俄罗斯参与,北约的应对方式被退役美军军官讽刺为“用保密掩盖无能”。
更讽刺的是,当俄罗斯无人机坠入罗马尼亚、导弹误击波兰时,北约的反应竟是要求乌克兰“保持沉默”。
前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内揭露,罗马尼亚官员甚至将责任推给乌克兰电子战系统,而拥有40架F-16战机的该国却不敢拦截越境无人机。
这种对强权的忌惮与对弱国的冷漠,在俄乌冲突中形成鲜明对比——北约战机从未出现在乌克兰领空,尽管后者已流尽鲜血。
回望历史,北约的“双标逻辑”早已刻入基因。
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,北约以“人权高于主权”为由对南联盟实施78天空袭,却在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中拒绝对俄罗斯采取同等行动。
2001年“9·11”事件后,北约迅速启动第五条支持美国全球反恐,但面对马里的恐怖袭击或叙利亚化武危机时,条款却像被遗忘的档案。
军事联盟的承诺效力,本质上是一场实力定价的游戏。
葡萄牙在果阿的惨败印证了这一点:当本土面积仅有云南省大小、经济依赖外援、军力排北约末位时,所谓“共同防御”只是镜花水月。
反观美国主导的阿富汗战争,北约曾集结14万联军,用20年时间验证了“强权即真理”的法则——即便最终狼狈撤离,但鼎盛时期的军事投射无人敢轻视。
殖民帝国的崩塌轨迹,更是给当代小国敲响警钟。
葡萄牙从16世纪掌控104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的霸主,沦为1974年康乃馨革命后失去所有海外领地的欧洲穷国,核心教训在于将生存希望寄托于他国。
当它死守果阿时,美苏正竞相拉拢印度;当它哀求北约时,盟友却在盘算与新兴大国的地缘交易。
这种战略误判的代价,是安哥拉、莫桑比克等非洲殖民地接连独立,最终连本土政权都被革命浪潮吞噬。
当今世界,仍有国家迷信“抱团取暖”的安全幻觉。
乌克兰曾以为签署《布达佩斯备忘录》就能获得核保护伞,结果2014年克里米亚被占时,美俄英法的保证书成了空头支票。
东南亚的菲律宾不断强化与美军的联合演习,却无法阻止中国海警船出现在争议海域——军事协议从不能替代海岸警卫队的实际存在。
即便是北约内部,弱国的生存法则也充满残酷现实。
波罗的海三国常年担忧俄罗斯威胁,但爱沙尼亚的军费开支必须达到GDP2%才敢要求北约驻军;
希腊与土耳其的领空争端中,北约更多扮演和事佬而非仲裁者,因为后者握有黑海咽喉要道的地缘筹码。
这些案例揭示了一条铁律:没有导弹射程内的威慑力,再华丽的盟约都只是外交辞令。
从果阿到北溪,从科索沃到乌克兰,历史总在重复同一个剧本。
当葡萄牙指挥官托马斯在战前绝望地意识到“不会有援军”时,当罗马尼亚请求乌克兰掩盖无人机越境事件时,弱国的命运早已注定。
北约的会议厅里从不缺乏慷慨陈词,但真正决定援助与否的,永远是地缘棋盘上的实力砝码。
那些将国家安全寄托于一纸条约的国家,不妨看看里斯本街头残存的帝国浮雕——
它们曾是航海霸主的荣耀象征,如今却成了警示后人的纪念碑:
国际政治没有救世主,肌肉比签名更重要;
联盟的承诺如同潮水,实力才是决定涨落的引力。
Powered by 欧宝改名江南怎么下载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